用母語寫作的困境

thUSKNV5C5.jpg

客家話是我的母語

在寫小說時如碰到與客家有關的事物或對話

若用漢字【北京話】書寫難免有隔靴搔癢的感覺

客家話至今還沒有公認統一的文字

只能借用與漢字接近的音義來表達

如果通篇都借用漢字的音義來敘述

不但作者寫的辛苦 

讀者恐怕也看不懂

畢竟懂客語的人在臺灣是少數族群

曾嘗試用全母語寫過一篇一萬多字的小說

那是唯一的一次

 也是最後一次

因為實在太辛苦了

後來我採取變通的方式

敘述部分用漢字 

對話則視情況用客語

兩者兼顧是我比較喜歡表達方式

有位退休的朋友用全母語寫了一本客語小說

書由客委會贊助出版

他送了我一本

看朋友的客語小說

把美濃人講話特有的喟靠寫得很傳神

勾起很多童年回憶和生活點滴

 有時讓我捧腹大笑

有時讓我掩卷嘆息

出版業不景氣

客語小說更是小眾中的小眾

 用膝蓋想也知道朋友的書不會有銷路

只有研究客語文學或寫相關論文的人才會涉獵

我那朋友目前還持續用母語創作

我佩服他的硬頸精神 ─堅持自己的理想,努力不懈。

觀察一些早期的客籍作家

像鍾肇政和鍾理和,幾乎都用漢字書寫,只有關鍵對話才用客語。

這是我以前在寫客語小說時

蒐集並記錄在筆記本上的北京話和客家話的對照表

北京話                  客家話

成群結隊             越崗打陣

如何是好             樣嘎煞

亡羊補牢            蛇過了才揹棍

一表三千里         痾尿彈到的

誰                        麼人

櫛比鱗次           連峨接棟

為什麼               做麼介

物以類聚           死田螺做一堆

破銅爛鐵           壞銅壞鐵


看起來都是漢字,但用不同的語言念出來, 感受完全不同。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挖坑記
    全站熱搜

    秀珍的甘仔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